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召开一年来,全国各地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。各学段思政课如何更加主动、更加有效地回应青少年思想关切?如何打造大中小一体化的思政“金课”体系?
距离上海市中心约70公里的上海临港中心,日前举办了一场特殊的思政课。来自上海大、中、小、幼不同学段的6位思政课教师与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科学家、上海电气集团的劳模以及大专院校专业课教师同台授课。这堂课横跨4个学段、长达80分钟。这是一堂由华东师范大学(以下简称“华东师大”)牵头的“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观摩课”。
此前,该校一项调研发现,“大中小”三个阶段的思政教师存在“各管一段、互不知情”,教学目标、教材内容和评价方式缺乏贯通逻辑。中小学教师理论深度不足,大学教师教学实践欠缺,“单打独斗”难以形成育人合力。
如何让不同学段的学生真正理解党的创新理论?如何避免思政课“重复说教”?该校用5年时间探索出一套“课程衔接-师资共育-资源打通”的全链条模式,为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可复制的“破壁”经验。
教学内容如何从“零散”到“系统”
华东师大的“一体化”实践始于思政教育的现实痛点。长期以来,不少思政课教学内容简单重复、学段割裂现象突出。如高中阶段已深度探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,大学阶段仍停留在基础概念的重复,而小学阶段偏重故事性讲述,导致思政教学缺乏连贯性和递进性。
华东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许瑞芳认为,要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,需整体融合不同层级教学目标,构建整体推进的协同机制。在这个问题上,华东师大有破题的“资本”。学校持续多年为中小学输送优质师资、长期关注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,师生深入参与教材编写、课程标准研制等工作,它可以以“贯通者”的角色主动破局,成为学段衔接的“翻译者”与“研究者”。
为解决教师“各管一段”的痛点,华东师大2019年发起“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观摩活动”,建立集体备课、跨学段研讨等常态化联合教研机制,推动教学内容从“零散”转向“系统”。
赵航是华东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“4+2公费师范生”。她通过专业课知晓了观摩活动,主动报名成为备课组的一员。她介绍,观摩课前,30多名各学段的老师进行了五六轮集体备课和研讨,一天打磨近6小时,还要根据学生反馈不断调整课程设计。
备课组最终确定,幼小学段以“一滴水的故事”切入,传递生态环保理念;初高中结合临港建设历程,剖析科学家与工匠精神;大学则以“人民城市”为主题,提炼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义。
“思政课要扎根实践、贴近时代、避免‘理论悬浮’,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。”赵航在这一过程中深受启发。
探索课程、师资、机制三位一体培养
尽管思政教育一体化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突破,但仍面临着更深层的挑战。如何培养师资团队,从源头上储备“一体化思维”,是这项工作更深远的价值。为此,华东师大成立了区域性的大中小学思政课联合教研组,遴选骨干教师为集体备课牵头人,以包课、包段、包校等方式,建立相对固定的集体备课体系。
华东师大第一附属中学副校长、上海市特级教师陈明青旁听并点评过很多节不同学段的思政课,她注意到一些细节上的显著变化,“思政教育正越发自然地融入教学的方方面面。从原先纵向的主题一体化、学段一体化向横向的师资一体化、课内外一体化转变。在此过程中,教师对教育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认识也在提升”。
陈明青举例,围绕同一个思政主题,小学讲课的是语文教师,初中是数学教师,高中是思政课教师,大学是科技史教师。“教师们不再局限于关注本学科的教学质量,而是站在育人的高度,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需求。”